首页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五十章 分化瓦解之道

第四百五十章 分化瓦解之道(1/2)

目录

    酒过三巡,眼见在岛上已经呆了将近半天的时间,何可纲等将便起身告辞。

    郭大靖也不强留,起身送到门外,算是尽到了礼数。

    目的达到了,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前来,辽镇不会来这么多将领。对于觉华水师被控制,只会装瞎子不理会,或是派个人来询问一番。

    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更改。宁远的陆军又不能游泳来战,就犯不着再往深里得罪东江军。

    有实力,有大义名分,事情办得如此顺利,二者缺一不可。

    郭大靖行前的目的已经全部达到,在觉华岛住了一夜后,第二天便启程返航。

    岛上留下二十艘舰船,三百人的水师部队,对宁远进行监视。等到冬季冰封,这些人马便会撤离。

    先让辽镇消化一下,东江镇还要等待朝廷的最后决定,等待圣旨的到来。

    只要控制住粮饷,辽镇就没有反抗的力量,摆在面前的选择也很简单,没有更多的余地。

    由觉华至盖州,海路并不算远,东西笔直的航线。

    但要走陆路的话,从宁远到锦州,有一百五十余里;从锦州再过广宁到辽沉,又是四百多里。

    这也是郭大靖分析辽镇难以投靠建虏的原因之一,要知道辽镇不仅有军队,还有家卷,拖家带口走这五六百里路,需要多少粮草物资?

    郭大靖赶回盖州后,马上就去见了毛文龙,对收并觉华水师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祖大寿应该会留在宁远吧?”毛文龙捋着胡须,思索着说道:“可守着一万人马,又能撑到几时?”

    “挺一天算一天吧!”郭大靖无所谓地说道:“不到最后的绝路,应该还有侥幸的心理,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祖大寿不能当机立断,抓住两镇合并的机会,最后的结局会很惨。可要放弃所有,重新开始,也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尽管对于辽镇官兵将是打散后再重新成军的策略,但对祖大寿、何可纲等将领,毛文龙和郭大靖还是会给予适当的安排。

    比如祖大寿,可以给个副帅的位置,甚至是统领扩编后的飞骑。当然,飞骑各营的指挥肯定是东江镇将领。

    合并辽镇之后,除了扩编飞骑,步兵还要多出一个协,也可以让何可纲统率。其他辽镇将领在经过学习培训后,也可以分散安排在东江军的各协之中。

    除了暂时失去实际的权力,要重新展现自己的能力来得到晋升,在待遇上,辽镇将领还要比原来更好一些。

    可祖大寿等人就是看不透,加入东江镇等于是道护身符,以往的罪过基本上算是一笔勾销。

    当然,他们可能还不是完全了解崇祯的猜疑冷酷。

    毛文龙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等圣旨下来,便让方正化去宁远催促。作为监军太监,他的身份正合适。”

    郭大靖对此表示赞同,说道:“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争取在年前调来至少一万人马。安置的工作,也要提前准备好。”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后协已经调至秀岩地区驻防,往南的大片土地已经基本安全,完全可以设村建镇,安置百姓。”

    毛文龙所指的就是后世的庄河地区,从秀岩到庄河二百四五十里的纵深,只取沿海的百里距离,也是相当大的一片土地,安置数十万人口不成问题。

    明年,东江军将伺机由盖州向北推进,占领海州卫,将兵锋直抵辽阳,死死压制住建虏,使其难以作较大的机动作战。

    而且,占据秀岩地区后,向东可呼应凤城和镇江,也是防范建虏冬季对辽东地区的进攻。

    一协官兵,再配备上百门各式火炮,足以抵挡三四倍敌人的进攻。而建虏目前能够抽调出的机动兵力,也就在三万上下,甚至更少。

    郭大靖对此没有意见,对于政务工作,他已经很少插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军事上。

    而毛文龙作为东江镇的主帅,不仅要听取军事汇报,对于政务也要了解,尽管也不管很多。

    “移民还在不断涌入,原来预计的冬季低潮,似乎并没有到来。”毛文龙伸手点了点桌上的文件,说道:“天寒地冻,漕运停止,灾民的情况更加难熬,前来辽东的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这倒是有些出乎郭大靖的预料,但毛文龙的解释,让他又不觉得意外。

    饥饿和严寒,向来是穷人的两大催命符。为了不在冬季成为冻毙于路的尸体,前来辽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听说朝廷又在讨论增加辽饷的事情。”郭大靖微皱着眉头,说道:“虽然这对东江镇的粮饷有所保障,可对国内的民乱之势,岂不是火上浇油?”

    对于崇祯,以及朝堂上的官员,郭大靖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明明有很多开源节流的办法,却偏偏就紧着最底层的老百姓搜刮。

    好吧,这可以用阶级不同来解释。

    崇祯和官员代表着宗藩、勋贵、官绅,以及官商勾结的商贾阶层,自然不会把刀砍在自己身上。

    而南方的特权阶层在势力上是最大的,朝堂上有文官作为利益代言人,市井中也能左右舆论,掀起对自己有利的声潮。

    所以,北方灾害频繁,战争持续不断,国困民穷之际,江南依然是一片祥和,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还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状况嘛,南北差异得如此明显,仿佛两个世界。一边水深火热,一边是醉生梦死。

    不能全国动员,不能同仇敌忾,南北分野如此明显,皇帝和朝廷的掌控能力,已经弱到这个程度,令人难以理解。

    毛文龙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朝堂诸公私心自用,万岁被其蒙蔽,饮鸠止渴能解暂时之困,谁还会考虑长久?”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这对东江镇倒是有利,把平辽的全部希望押在东江镇,又岂能不全力支持?”

    郭大靖耸耸肩膀,暂时抛开此事,开口建议道:“大帅,等到朝廷圣旨下来,您应该再给祖大寿去封书信。言说厉害,让他放弃幻想。”

    毛文龙颌首同意,说道:“辽镇如能全军来投,自然是皆大欢喜。能接收其部分人马,也不无裨益。朝廷的意思明确后,想必他们也会有所转变。”

    希望如此吧!郭大靖与毛文龙又商谈了片刻,才告退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火红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 初学者 这个武圣血条太厚 吃大瓜!后宫妃嫔读我心后不宫斗了陆璃夏书鸢 穿书八零:军嫂科研创业一起抓 云池风月事 算卦太准,一不小心功德爆表啦! 医道官途从省保健局崛起苏榆北高梓淇 北辰剑宗掌门秘录 都重生了谁还当人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