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七章 太原失陷(1)——刘武周兴兵

第七章 太原失陷(1)——刘武周兴兵(1/2)

目录

经过将近一年的浴血奋战,以及各种各样的努力,截至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平定河西,消灭李轨政权。至此,大唐统一天下之势,逐渐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态势。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唐王朝先后经历了建国、平定西秦、剿灭李密、收复河西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且,不管是通过政治,还是军事手段,都非常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内外形势,都对唐朝十分有利。

就在唐朝刚刚平定李密叛乱,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不料,西北战事初定,河东前线又突然告急了,刘武周兴兵来犯,太原失守。很快,刘武周的兵锋,迅速席卷整个山西,唐朝的河东老家,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

太原作为李唐龙兴之地,有重兵防守,又有齐王李元吉长期坐镇,为什么会被刘武周轻松攻占?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军事态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溃千里,几乎一半的河东领土,都落入刘武周之手。

那么,面对如此不利的战局,唐高祖李渊又是如何排兵布阵,迎战刘武周的大军?为什么在战争初期,李渊竟一度产生过放弃太原的想法?最终,李渊会委派何人,前去拯救河东败局,收复太原呢?

自从唐朝正式建立开始,这个新生的伟大帝国,便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是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与西秦薛氏政权之间的战争。那一次,唐王朝几乎面临着政权崩塌、国家覆亡的危险。不过最终,唐朝还是挺了过来,唐军将士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一举平定西秦,消灭薛氏。

而唐朝所遭到的第二次挑战,便是此次席卷山西的战火。刘武周兴兵进犯河东地区,在战争初期,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随后,刘武周趁势扫荡整个河东。短短数月,唐王朝在河东一半的领土,都变成了敌占区。作为大唐帝业兴起的圣地——山西,瞬间陷入了无尽的战火之中。

太原的失守,对于唐朝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这等于是说,李唐王朝的根基,受到了撼动,整个山西都会受到波及。所以,太原失守,揭开唐军河东溃败的序幕。因此,唐王朝刚刚统一西北,便再次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危机。

所以,唐朝无论如何都要收复太原,击退刘武周的大军。一旦刘武周彻底占领了山西,到时候,李唐的根基将不复存在,天下民心士气,也将丢失殆尽。那么,李渊究竟会如何迎击刘武周,收复太原呢?

若要了解唐朝与刘武周的河东之战,还得从大战开始之前,双方的实力对比说起。在刘武周正式进犯太原之前,唐朝方面的情况,究竟怎样?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国内政治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逐渐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那样一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几乎所有的割据势力,都信奉一个原则:有枪就是草头王。只有掌握了绝对强大的实力,才有资本混一天下。若要成为天下之主,凭借的就是,靠谁的膀子粗,谁的拳头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刚刚建立。那时,李唐初立,立足未稳。所以,建国不到一个月,薛举便率军长驱直入,兵围泾州。由于战事突起,唐廷方面准备不足,加之又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因此,在开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唐军遭遇了一连串的军事失利,甚至一度令长安门户洞开。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经过将近一年的血战,大唐统一西北,先后将陇西、河西两大战略要地,纳入囊中,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唐王朝又积极招抚瓦岗旧部,基本上全面掌控了崤山以东地区。尤其是,李密死后,这种顺利的天平,越发向唐朝方面倾斜。

上一章节写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叛唐出走,企图前往洛阳,召集旧部,借机脱离唐朝,东山再起。没有想到,在途经熊耳山的时候,却遭到了唐将盛彦师的伏击,全军覆没。李密本人,亦身死于熊耳山。

李密之死,唐朝不费吹灰之力,铲除了这个来自内部的潜在威胁。并且,在李密兵败被杀之后,唐朝也加紧了稳定山东局势,招抚瓦岗旧部的节奏。很快,山东一带,仅剩不多的瓦岗旧部,相继归附李唐。

比如,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在魏征的游说之下,原瓦岗旧将,魏州总管元宝藏,举全州归顺唐朝。值得一提的是,元宝藏是魏征的老上司。魏征在加入瓦岗军之前,曾在元宝藏手下,担任书记官一职。后来,也是多亏了元宝藏的引荐,魏征才得到李密的赏识,逐渐成为瓦岗第一谋士:

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徴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徴所为,遽使召之。 (《旧唐书·魏徵传》)

元宝藏举州归唐,没过多久,又有一位瓦岗旧将,也来归顺唐朝。这位瓦岗旧将就是——伊州刺史张善相。武德二年(619年)正月二十六日,继元宝藏归唐之后,伊州刺史张善相,也来献地投唐。

当初,李密叛唐东行,率军袭破桃林县后,裹挟城中百姓,直入南山。同时,李密派人通知张善相,希望到时候可以出兵接应。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张善相到底有没有接应李密?不过,按照常理推断,张善相应该没有接应。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李密此行,必死无疑,张善相也不例外。

或许,李密叛唐之际,张善相可能还处于观望状态。可是,自从李密命丧熊耳山,张善相便立刻做出了抉择。此时的天下大势,已经十分清晰。大唐刚刚取得西线大捷,一举消灭西秦薛氏;又通过剿杀李密,清除了威胁唐朝统治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唐日渐强盛,对于张善相而言,投唐是唯一的出路。

不难看出,到了这个时候,尤其是李密死后的一个月,基本崤山以东的所有瓦岗旧部,全部归于李唐旗下。毫不夸张地讲,唐朝东进中原,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现在只差唐高祖一声令下,以及一个合适的契机。

唐王朝在山东一带,招抚瓦岗旧部,收获颇丰。与此同时,唐朝国内的政治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从建国之日起,唐高祖李渊便广开言路,展现一个新生王朝的风范,以及万物维新的大国气度。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初四,唐高祖李渊专门举行了一场考核群臣高下的测试,相当于唐朝的“公务员考试”,目的就是检测百官的行政能力。考核结束后,唯有李纲、孙伏伽两位大臣,位列第一。

关于孙伏伽此人,前文有所提及。在隋朝时期,他只不过担任一个万年县法曹的低级官吏。后来,李渊称帝后,广泛征询群臣谏言。孙伏伽是第一个向高祖进谏的臣子,向李渊提了三条建议。正因如此,孙伏伽得到了唐高祖的赏识。于是,唐高祖李渊破格提拔孙伏伽,将其擢升为治书侍御史。

李纲更不得了,此人的资历非常老。李纲历经北周、隋、唐三代,等到了入仕唐朝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资深老臣。并且,无论在哪个朝代为官,李纲一向以刚直不阿,秉公直言著称。比如,隋文帝时期,李纲曾经非常不留情面,批评隋文帝废长立幼,令隋文帝羞愧难当。

所以,此次考核群臣,唐高祖特意将李纲、孙伏伽二人,评为一等。然后,李渊置酒大宴群臣。宴席间,唐高祖对时任尚书右仆射的宰相裴寂,说了这样一番意义深远的话,借古喻今: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朕即位以来,每虚心求谏,然唯李纲差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馀人犹踵敝风,俯眉而已,岂朕所望哉!朕视卿如爱子,卿当视朕如慈父。有怀必尽,勿自隐也。 (《资治通鉴》)

可以看出,此时的唐王朝,它的实力,比起刚刚建立时,明显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何况,陇西地区已被纳入李唐版图,唐朝一举统一了西北地区,拥有了足可争霸天下,平定天下的资本。

当然,唐高祖李渊十分清楚,唐朝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应该放在统一战争之上。统一西北之后,唐王朝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敌人,下一步锁定的目标,自然是盘踞山西的刘武周政权。

刘武周常年盘踞于山西,严重威胁到了李唐龙兴之地的稳定。只有一举消灭了刘武周,才能巩固山西全境的安全,确保大唐顺利东进中原。因此,唐朝开始积极备战,随时对刘武周政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唐朝筹划河东大战之时,刘武周居然亲率大军,呼啸而来,兵锋直指太原。更让唐高祖始料未及的是,被视为李唐龙兴之地的太原,负责守城的齐王李元吉,竟然不战而逃,致使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的大军,迅速席卷山西。李唐王朝的河东防线,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并且,因为唐军在河东战场的溃败,也导致了一个恶果,刘武周长驱直入,黄河渡口完全暴露在了他的铁蹄之下。

作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战略要地,太原为什么这样轻易被刘武周占领?若要了解太原失守的前前后后,首先,就要了解刘武周这个敌人?那么,刘武周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对唐朝造成这么大的威胁?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华夏大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在那样一个乱世中,群雄割据,涌现出了不少叱咤风云,左右天下大势走向的乱世群雄。在这些乱世群雄当中,刘武周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当时,四分五裂的华夏,每一个地区,都代表着一个割据势力的管辖范围;每一方势力,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盘。比如,隋末战乱,李渊父子脱颖而出,定鼎关中;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西;李轨起于河西;王世充坐拥河南;窦建德称雄河北;萧铣割据江南;至于刘武周政权,则崛起于山西。

纵观刘武周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他从小的经历,还是他的崛起过程,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刘武周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什么能在隋末乱世中,把握机遇,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呢?

刘武周,原本祖籍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不过,到了刘武周之父刘匡这一代,刘氏一族举家迁徙至马邑(今山西朔县)。从此,刘武周便定居于马邑。马邑,也成为了刘武周后来发家、崛起之地。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不仅他们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就连他们的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伴随着许多奇特的“灵异事件”。刘武周自然也不例外,根据《旧唐书·刘武周传》的记载:

匡尝与妻赵氏夜坐庭中,忽见一物,状如雄鸡,流光烛地,飞入赵氏怀,振衣无所见,因而有娠,遂生武周。

据说,一天夜晚,刘匡与妻子赵氏两人,在庭院中闲坐。忽然,只见一个光彩夺目,类似雄鸡的物体,扑进赵氏的怀中。等到赵氏反应过来,居然毫发无损,反而因此怀孕,生下了刘武周。正是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在后来的民间逸闻、评书演义中,刘武周也被冠以“鸡冠王”的称谓。

长大以后的刘武周,其表现更是异于常人,显得鹤立鸡群。根据《旧唐书·刘武周传》的记载,成人之后的刘武周,“骁勇善射,交通豪侠”。意思是说,刘武周天生骁勇强悍,精通骑射,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同时,刘武周还经常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颇有一种豪侠之风。

然而,刘武周豪爽任侠的性格,却被一个人深深厌恶,谁呢?此人不是外人,正是刘武周的兄长刘山伯。在刘山伯看来,自己的这个弟弟,个性过于张扬,锋芒太利,早晚会惹出大祸,给全家带来杀身之祸:“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并且,刘山伯甚至用最刻薄的言语,羞辱弟弟刘武周。

没有想到,刘武周是一个争强好胜之人,骨子生来就有一种倔强的成分。既然哥哥这么说,自己就偏要混出个人样,给所有人看看。于是,刘武周一气之下,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前往东都洛阳。

离开家乡的刘武周,接下来该何去何从?起初,刘武周想到了一个途径:从军。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刘武周一身武艺,加之隋炀帝统治后期,穷兵黩武,大规模发动对外战争,正好为刘武周提供了一个大施拳脚的舞台,凭借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博取功名利禄。

因此,刘武周到了洛阳之后,便投到了隋军的一员名将,太仆杨义臣的帐下,听候调遣。隋炀帝在位期间,曾经发起了三征高句丽的战争。作为隋军的高级将领,杨义臣自然随军东征,而刘武周也有幸跟随大军,参加了东征的战役。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刘武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因功被授予建节校尉之职。

因为在东征中立下军功,获得军职,刘武周得以衣锦还乡,重新回到了家乡马邑。在回到家乡马邑不久,刘武周又被改任为鹰扬府校尉。可是,此次重返家乡,对于刘武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衣锦还乡,更是他人生事业的新起点。也正是在马邑,刘武周逐渐崛起,成就出了一番霸业。

关于刘武周的崛起,与一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此人是谁?马邑太守王仁恭。应该说,王仁恭对刘武周是有知遇之恩。刘武周重返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事实上,直属马邑太守王仁恭的管辖。

并且,两人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王仁恭曾经是杨义臣军中的得力干将,刘武周投军之初,也正是在杨义臣帐下效力。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加上刘武周本人骁勇善战,武艺冠绝本州。所以,王仁恭对他是青睐有加。根据史书记载,王仁恭非常信任刘武周,“令帅亲兵屯阁下”,允许刘武周将自己的亲兵驻扎于太守官署。

可是,王仁恭的真心相待,换来的却是刘武周的恩将仇报。最终,正是这个刘武周,亲手结束了恩公王仁恭的性命?原来,刘武周当时和王仁恭的一个侍妾,产生私情。为此,刘武周惴惴不安,时常担心事情败露。思来想去,刘武周便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那就是先下手为强,杀掉王仁恭,占据马邑,趁势起兵反隋。

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后,隋王朝真的是大势已去。对内,各地义军蜂起,一发不可收拾,渐成燎原之势;对外,突厥与隋朝关系破裂,多次兴兵南下,入侵隋朝边境,劫掠财物,杀害百姓。

面对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局,刘武周也明白,与其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武将,倒不如趁乱而起,成就一番宏图大业。于是,刘武周开始密谋起兵造反。恰好,此时正有一个合适的契机。

这个时候,山西境内爆发了严重的饥荒,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而马邑太守王仁恭此人,偏偏又是个贪婪无度之人,肆意收受贿赂,却不拿出来赈济饥民。刘武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四处散布谣言:

今百姓饥馑,僵尸满道,王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民父母之意乎! (《资治通鉴》)

刘武周散布谣言,使得不少人对王仁恭恨之入骨。很快,刘武周又进行了一轮煽风点火。这一次,更加坚定了他们起兵造反的信念。有一次,刘武周假意称病在家。当地的许多英雄豪杰,纷纷前去探望。于是,刘武周当即杀牛宰羊,宴请众豪杰。宴席间,刘武周故意对众人放言道:

壮士岂能坐待沟壑!今仓粟烂积,谁能与我共取之? (《资治通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暴富很难?我的超市通古今! 神诡大明:灵能飞升 离婚后她携崽失踪季总疯了黎音季川 带有沈长青名字的小说 人族镇守使沈长青最新免费阅读 人族镇守使沈长青全集免费阅读 人族镇守使沈长青无弹窗全文阅读 人族镇守使沈长青 都市:我训的狗子都成精了 沈长青小说完整版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