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官途 >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争斗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争斗(1/3)

目录

越下越大,这是深秋的雨,带着丝丝寒意,李维正独,怔怔地凝视着这霏微凄冷的深秋冷雨,他不由想起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这是五百年后秋瑾忧国忧民的长叹,可此时大明正如初升的朝阳,波澜壮阔的朝代刚刚拉开序幕,对国家他应该没有什么好忧叹的,但他知道明朝的灭亡正是来源于明初一系列国策的最终**。

看得出朱元璋是想效仿唐制,如军户制,军人世袭,这是效仿唐朝的府兵制,为的是朝廷不用负担沉重的军费,但唐朝府兵制因土地兼并无法避免而最后败坏,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明朝的军户制呢?朱元璋也看到了土地兼并会带来的恶果,因此他严禁土地兼并,责令占有大量田地的权贵高官退田领禄,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实现他耕者有其田的农业社会梦想;他看到了藩镇割据的严重后果,因此他用宗族子弟在边境建藩,他殚精竭虑,用种种办法来防止唐朝后期的悲剧在明朝重演,甚至立下铁牌,‘内官不可干政’。

但这仅仅只是明初,到了明朝中后期呢?治标不治本的制度根子不改,土地兼并的规律又岂是他一人一令所能改变。

纵观历朝历代,无不是兴于初、坏于中、毁于末,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初潮蓬勃而起,却没有一个与之相适应政治制度,使得明朝重走了宋朝的老路,被异族所灭,宋朝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华的文明之火要远远早于欧洲,却没有能走上欧洲的强盛之路根何在?

最后到了晚清,家破败、民族颓废,成为一个愚国愚民、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其情何堪?说到底,还是一个‘权’字,权归于谁,归于君、归于臣是归于民,本来自隋唐以后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权力制衡体制,君权被相权所限,相权被强大的臣权所限,臣权又来自于庞大的士人阶层,这种权力制衡体制在宋朝时被发扬光大,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至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只可惜唐末武夫乱国留下的噩梦终宋一朝挥之不去,使宋空有繁荣而无硬骨荣终成昙花一现。

而现在朱元璋一脚踢开种权力制衡原则,将天下大权揽于皇帝一身,偏偏这种极权制度被清帝发扬光大,将天下人都变成了一人的奴才为一人所用,国安能不败?

李维正叹了口气来大明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时间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但他来自后世的诸多思想并没有被泯灭,他一直梦想着用汉唐之骨,用宋之血肉,用后世民主之魂来重铸一个崭新的中华文明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试探着蔚蓝色的大海能否开启大明这个铁桶般的封闭社会仅仅就是这一点点试探便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明天将面临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验,他能否走过这一关?

就在李维正怔怔望着雨发呆之时悄悄地推开了,瑶姬端着一碗红枣桂圆羹走了进来,她将碗放在李维正面前,温柔地说道:“老爷,秋夜寒,喝碗热羹补补身子吧!”

李正笑了笑,揽着她的腰坐在自己腿上笑道:“日本的深秋也这样下雨吗?”

瑶姬轻轻点了头。眼中不由露出一丝惆怅之情。李维正看在眼中。便问道:“你思念自己地家乡吗?”

“有一点。我思念我地父母和兄弟妹。不知此生能不能再见到他们一面?”瑶姬地愁绪被秋雨感染了。她低声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我父亲小时候教我地唐诗。到今天我才理解了它地意境。”

李维正笑着拍了拍她白净细腻地脸。安慰她道:“我答应你。我一定会带你风风光光地回国。到时候。我还要你替我做翻译呢!”

瑶姬将头枕在他地肩上。象猫一样依偎在他怀里。静静地聆听着雨打枯枝地沙沙声。美目里充满了对未来地憧憬。

次日一早。几十名宫廷侍卫骑着快马旋风般地冲到李维正府门前。他们跳下马便重重敲门。

“谁呀!”倩倩开了门,她惊讶地望着门外的一群宫廷侍卫,朱元璋的贴身侍卫长刘庸大声道:“皇上有旨,着令威海卫指挥使李维正立刻进宫参加早朝。”

李维正快步走出府门,拱手问道:“请问刘大人,是让我参加早朝还是下午的廷会?”

“李大人,你快跟我走吧!皇上临时改变了议程,本来将下午廷议的高丽之事改到早朝进行,高丽使臣已经上殿了,因为涉及到你,皇上命你立刻上殿询问。”

李维正吃了一惊,计划中不是今天下午廷议高丽之事,然后明天早朝才正式接见高丽使臣吗?怎么改了,“刘大人,究竟出了什么事?”

“我也不知道,李大人,皇上还在太和殿上等着呢!你快随我去。”

临时改变议程对李维正极为不利,本来费廷安本来要早朝结束后才向皇上上书,可这样一来,事情就会耽误了,李维正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点点头道:“好!我这就随你进宫。”

此刻太和殿上已经暂时休朝,朱元璋到中和殿休息去了,太和殿上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就在刚才高丽使臣向朱元璋进献了李成桂的正式文书,李成桂在

说,高丽王年纪尚幼,他自领为权高丽国事,望天朝批准,朱元璋同意了李成桂的请求,正式册封他为权高丽事,但随后李成桂的第二个请求是归还耽罗岛,朱元璋却没有表态,而是宣李维正觐见。

此时,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知道事情已经到了决定的时刻人对耽罗岛的归属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李维正最后的下场,一个小小的指挥使,仅仅不到两年的资历,便敢挑战堂堂的亲王和当朝第一权臣,这实在在太自不量力了,他还以为自己仍然是锦衣卫千户吗?

正是李维正身上这个锦衣卫的烙印使他几乎成了群臣之敌衣卫高官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第一任毛骧就是胡惟庸案后做了陪葬,现在的蒋也早晚逃脱不了一死,而李维正当千户不到一年,却心狠手毒,在广州公开剥了知县之皮,为当街剥皮第一人,随后又制造了江夏侯周德兴之案,周德兴全家被处死。

尽管百官们都知道,广州知县是因贪获罪德兴是被儿子牵连而死,但百官们并没有因此理解李维正,相反,那个广州知县是科班进士出身剥他的皮引起了进士出身官员们的激愤,就仿佛剥了自己的皮一样事后詹徽弹劾李维正的书中竟有数百人签名跟进,虽然后来李维正因此被调离锦衣卫,但此事留下的阴影一直就在百官的心中挥散不去。

其次是周德兴案,周德兴是开国元老,长期在福建当官,他虽因儿子宫+之祸而被处死没有人敢迁怒朱元璋,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处理此案的锦衣卫三所千户李维正尤其是福建军方和兵部对李维正恨之入骨,这就是福建军方弹劾李维正在小琉球岛放过渔民的根源。

随着中和殿传了悠扬的钟声息结束,朱元璋要返回太和殿了和殿霎时安静下来,朱元璋在侍卫和宫娥的簇拥下返回了大殿,他坐下来扫视了一眼群臣便道:“宣高丽使臣再次觐见。”

“皇上有旨,宣高丽使臣再觐见!”

大汉将军的喝声一声声传下殿去,片刻,高丽使臣裴克廉走上了大殿,他跪下道:“大明藩属国,微末之臣裴克廉参见天朝皇帝陛下。”

替裴克廉翻译的是另名行人司的官员,今天一早皇上突然要召见裴克廉,而给他做翻译的韩义却一时不知所踪,行人司里乱成一团,最后由另一名懂高丽语的小官临时替他翻译。

朱璋点点头又问道:“李维正可到了?”

侍卫传下话去,多时,李维正被领进了大殿,李维正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秦王朱迅速和詹徽交换了一个眼色,两人点了点头,詹徽的目光转向了兵部尚书孙家泰,向他暗示一下,等会儿将由他对李维正进行第一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要不是缺钱我早无敌了 有请小师弟 有请小师弟陆长生洛纤灵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陆长生洛纤灵有请小师弟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有请小师弟陆长生洛纤灵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有请小师弟陆长生洛纤灵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 私有月光 有请小师弟 我的师弟是老六 神瞳宝鉴
返回顶部 //